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:未来40年规模达到30亿千瓦的口号已经喊出来了,是否国家如何对此规划目标数据做最后的决策,还需要时间等待,毋庸置疑的一点是:未来无论是30亿千瓦,还是最后20亿千瓦,风电作为主要电源并逐步增加年度建设规模是众望所归,其实我说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:风电是未来的一个能源建设风口,行业企业或者外行想进入风电行业的企业现在可以动手了。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球哥看风” ID:colorballwind2020)
风电的风口即将降临,简单给大家算个账:未来按照海上与陆上1:5的比例来规划,海上造价按1万元/kw,陆上平均按5000元/kw,(这个造价按40年周期的平均水平,先高后低最后稳定)取中间值新增规模按24亿千瓦计算,未来40年的市场总容量将达到14万亿人民币,平均每年3500亿人民币;如果按照1:3的产业拉动,每年都是万亿以上的GDP贡献值,无论是经济效益,还是社会效益都无比显著。
轻木还要有,替代也是技术发展趋势。
今年3月11日,我就叶片轻木的供应问题写了一篇关于风机产业链安全的短文,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当时我就提出了能不能在国内引进种植轻木树种呢,时隔八个月不到。我个人说个笑话:现在看来这个树种可以大胆引进种植了。
简单算一个账:单位MW的轻木用量目前来看在4-6个立方米(各家设计不一样,这里取了平均值),未来PET等泡沫材料或者综合平均能够替代50%左右的市场(逐步替代,到最后也就50%左右的最终替代),也就是说未来每MW的轻木平均用量也将达到3立方米,按照保守发展规模:每年平均5000万千瓦,相当于5万MW,也就是相当于每年15万立方米,按照正常价格计算8000元/立方米(套材),也有12亿元的销售规模,就按现在的进价销售,把运费和关税作为利润来统计,光轻木而言,这也能养活一个不小的企业。
轻木的核心的问题解决了轻木的供应链安全问题,更重要的是为行业解决了大问题。同时PET及其他高密泡沫材料的替代产业也是个大产业,一方面解决轻木的压力,一方面泡沫材料某些方面要比轻木有一定的优势,和轻木一起使用,技术上可靠性应该更加安全。
当然,我今天谈轻木的问题不是单独说轻木的未来如何应对,而是针对目前风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核心部件供应安全问题。增速机,发电机,叶片,变桨偏航和主控,以及变桨偏航轴承部分主机企业都有关联企业在生产。
从目前来看,就风机主轴承这一块主机厂没有关联企业,国内就洛轴,瓦轴在做,SKF,FAG也号称国内开始投资设厂,但要从产业链的安全和成本来看,还得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才靠谱。还有IGBT,这个部分主机企业的关联企业有开发,但芯片是不是解决了国产化,还需要进一步做工作。
产业链要看准和抓住风电发展的风口和技术发展趋势。风口意味着规模,技术发展趋势意味着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成本的逐步下降,都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。5年后风电的单位造价将会达到一个什么水平,核心大部件的产业链供应能力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竞争局面,单位造价水平目标值在什么段位,供应链企业都必须要有足够的预判和心里准备。在这一点,国内工程机械的行业具有代表性:行业顶尖企业都把工程机械核心的发动机,液压件,传动件,结构件钢材由过去的进口基本已经实现了国产化,同时实现了低成本,在十年前,关键的大部件全部日本,欧美一统天下。
国产化的目的是降价,并不一定全部使用国产。当然,有时候解决有的问题,并不是就全部采用自己的,有的问题是解决卡脖子和价格的问题,过去我在三一重工时候,传动件为国产化的时候,价格始终无法同主机厂降下来,国产化后,国外供应商立即服软降价,同时根据价格水平按比例进行采购,并把老外的服务臭毛病彻底打趴下。
过去犯下的错不能重犯。产业要发展,产业链装备的研发制造是核心,解决了装备的产业链安全,就相当于真正的中国风电独立自主和强大,看我们的汽车产业,工程机械产业,黑色家电,白色家电等,现在都是世界领先或部分第一,为什么?就是从引进,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,解决了核心问题,包括材料,制造工艺,要知道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,具有规模化制造最大降本的优势。同时,我们的下游包括塔筒,施工装备等也要考虑创新和降本,防止主机降本的一点效益全部被其他上下游的产业吃掉。
风电是个大产业,未来风电也肯定成为电源主力,至于发展多少亿千瓦,数字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,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逼迫风电要大力发展,这是中国的能源政策使然,既然大家认识到了就赶紧抓住风口机遇,积极应对,在风口上还不能挣钱。风口上猪都能上天,何况我们这些行业奋斗了多年的资深企业呢!今天的文章有些数据不一定准确,如果错误之处,还请大家指正。
作者:彩球